安倍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一度带动日本经济复苏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遇刺身亡,享年67岁。各方在对这一不幸事件表示哀悼的同时,也在关注另一个问题——安倍晋三推行的“安倍经济学”曾带动日本经济走出长期通缩的困境,出现复苏迹象,并使安倍晋三成为二战后日本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安倍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一度带动日本经济复苏

但是,对于安倍经济学对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作用,也有很多质疑。因此,“安倍经济学”对日本和世界经济的后续影响值得我们探讨。安倍晋三担任日本首相时,日本经济正经历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乏力,持续通缩,负债率高企,GDP年均增长率不足1%。

于是,安倍晋三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大规模量化宽松,用货币放水刺激经济;积极的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与就业、消费、投资、产业等政策相协调,加快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鼓励民间投资,推动更多产业升级,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为日本民众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安倍经济学”与日本前首相的保守风格相比,更加开放,甚至激进。根据其设计,日本央行必须设定2%的通胀目标,并将其设定为中期目标,以向市场表明央行有决心通过大胆放松货币政策来消除持续近20年的通缩。为此,安倍晋三任命前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接任日本央行行长一职。黑田行动大胆。他上任后,日本央行每月增加7万亿日元资产,并以每年60万亿至7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加基础货币,直到实现2%的通胀目标。随着史无前例的“量化和质化宽松”计划(QQE)的实施,日本股市大幅上涨,汇率快速贬值,带动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扩大生产经营,同时带动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安倍晋三在促进日本女性就业、提高日本企业对国际资本的开放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日本就业市场和企业投资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2015年10月,安倍晋三提出了新安倍经济学的三大重要举措(即“新三支箭”),包括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扶持儿童培养,旨在通过加强经济政策措施提振日本经济,使日本GDP在2020年左右达到600万亿日元,希望借此提振出生率,为日本国民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民众对改革的支持。

安倍执政期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0.9%。虽然距离预设的2%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但与之前的经济萎靡相比,71个月的经济恢复期仍然是日本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一抹亮色。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安倍经济学”。时任IMF首席经济学家的布兰查德表示,日本的经济扩张很大程度上来自财政刺激和出口。如果要保持增长,消费和投资必须发挥带头作用。遗憾的是,安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计划并未如愿实现。更糟糕的是,由于过度量化宽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到2021年底,日本政府债务占名义GDP的2.25倍。庞大的政府债务负担可能造成日本政府信用恶化,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安倍经济学”强化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人认为它重在改变社会财富分配,其结构性改革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本政府一度希望将安倍经济学传播到东南亚。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利弊还有待商榷。此外,“安倍经济学”奉行通过日元汇率贬值来促进出口的模式,也加大了日本国债风险,挑战日本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一旦日本放弃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很可能导致日本政府无力偿还国债,由此产生的影响将波及全球,尤其是其他追求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国家。安倍晋三人已去世,但安倍经济学对日本和世界的影响依然存在,其“红与黑”法案仍需进一步厘清。至于安倍经济学到底是好还是坏,只能让时间来验证了。

人民币美元兑换

人民币兑美元

CNY USD
1 CNY0.14 USD
5 CNY0.69 USD
10 CNY1.38 USD
25 CNY3.44 USD
50 CNY6.88 USD
100 CNY13.75 USD
500 CNY68.76 USD
1000 CNY137.52 USD
5000 CNY687.61 USD
10000 CNY1375.22 USD
50000 CNY6876.09 USD

美元兑人民币

美元 人民币
1 USD7.27 CNY
5 USD36.36 CNY
10 USD72.72 CNY
25 USD181.79 CNY
50 USD363.58 CNY
100 USD727.16 CNY
500 USD3635.79 CNY
1000 USD7271.57 CNY
5000 USD36357.86 CNY
10000 USD72715.72 CNY
50000 USD363578.61 CNY
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

1 CNY

阿富汗尼阿富汗尼9.747 AFN
荷兰盾荷兰盾0.246 ANG
AOAAOA128.331 AOA
阿根廷比索阿根廷比索160.993 ARS
澳元澳元0.215 AUD

Copyright © 2024 All Reserved.网站地图 苏ICP备2020049342号 侵权删除联系Mail: :malanshan380@163.com

本站汇率等数据仅供参考,最终以中国银行网上银行或中国银行各营业网点柜台实际交易汇率为准。